目錄

最近 ARM 開發板的一些心得

因為之前大學時期都在玩一些開發板,例如說 Raspberry Pi 等等的項目,所以朋友 Jalen 買了 Banana Pi W2 的一些問題就跑來問我,所以才有這些心路歷程

Table of Contents

<span class="ez-toc-title-toggle"><a class="ez-toc-pull-right ez-toc-btn ez-toc-btn-xs ez-toc-btn-default ez-toc-toggle" style="display: none;"><i class="ez-toc-glyphicon ez-toc-icon-toggle"></i></a></span>

前情

Banana Pi W2 的功能有 HDMI Input 與硬體的 H.264 編碼,可以做為擷取卡或是直接當作實況機來用,所以我個人滿有興趣的,畢竟身為開發者,有時候會有開發者的傲氣,認為買現成的產品(例如說:圓剛的擷取卡系列)就輸了,也因為市面上擷取卡等等產品也不便宜,例如說:BlackMagic 的系列產品就不便宜。

而且,如果只買圓剛的產品,就沒有會只有擷取功能,事實上還要搭配電腦做後製(上圖片或是上聊天畫面甚麼的),也要透過電腦做軟體或硬體的 H.264 編碼,才能透過 RTMP 傳送到 Twitch 等等的實況平台,事實上來說也沒有說非常的方便。當然以一個專業的實況主而言,這些都是必要的支出。而我是開發者,有傲氣的開發者,所以我們當然是會選擇比較硬派的方式,雖然說結果可能沒有直接買現成產品來的好,但是算是一種成就。

而後來因為 BPI-W2 使用的 RTD1296 晶片有太多沒 specs 而沒辦法處理的部分,所以我們轉向嘗試 RK3399,至少我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量而言,RK3399 算是比較有希望的,而 Orange Pi RK3399 有提供一個有 HDMI IN 功能的 Debian Image,當然還是沒有抱太大希望。而真的拿到實品之後測試,確實發現 HDMI IN 並沒有辦法擷取到音訊,花非常多時間研究電路連接設計,參考 AIO-3399J 的電路連接,也參考公板音訊設計,最後還是因為對 ALSA 與 ASoC 的不熟悉而停止。

網路上有些 TC358749XBG 的文章,但大部分都支援 Android 而已,並沒有對 Linux 的支援做描述,更沒有提到該晶片 i2s 與 RT5651 相接的使用方式,即便詢問了 Rockchip 的開發者,卻看到一些與 RK Github 上些許不同的設計,而我沒有經驗與技術可以排除 conflict ,所以只好各種 trial and error,當然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Toshiba TC358749XBG 的晶片名稱我都 Google 到已經背下來的程度了。

說句實在話,我也沒有真的需要 HDMI IN 來擷取 PS4 遊戲畫面,我實況又不會有人看,真的要實況,直接買圓剛的 Solution 都比這個快速方便,我想這大概就是一種挑戰吧,很自虐的那種。

開發板爆炸時代

自從 Raspberry Pi 上市,而引起的自造風潮,不少開發者會認為 Raspberry Pi 的硬體效能不符合需求,進而導致了現在的開發板爆炸的時代,大概就跟羅傑的大航海時代差不多?

好處就是,你想要什麼功能,大概市面上可能都可以找到相應的開發板,來開發自己所需,但是壞處就三言兩語沒辦法講清了。

困境

先提一下現在開發板的生態,有分成兩種

  • Linux 主體
  • Android 主體

為什麼會以這兩種為主體呢?是因為在 ARM 世界幾乎以 SoC 方式出現,所以通常會是 CPU Vendor 要準備所有 Driver ,而後 ODM 廠商而基於這些基礎上開發應用。那開發 Driver 的前提通常會以現有 ODM 廠商想要出什麼樣的產品,而決定優先開發 Android Driver 或是 Linux Driver ,這個在現今是非常巨大的差別,這會牽涉到 Android 與 Linux Kernel 授權不同的議題,因為我也沒有非常了解,所以就不細提,不過大致上問題而言,Android Driver 大部分是可以閉源的,就 Android 為了保護或是提供廠商使用的誘因而設計;而 Linux Kernel 在 GPL 授權之下,大部分都會以 GPL 方式釋出 Driver,對於廠商來說,這是一個他們不太喜歡的因素。

而且 Android 開發至今對於 UI/UX 等等的議題已經相當完整,也不需要針對系統方面去處理,所以 ODM 廠商相對會選擇 Android 作為他們開發特定應用的基礎,不會再從 Linux 開始重新造輪子。當然對於 Android 比較耗用資源這點,還是有些廠商認為是個問題,不過這都是相對比較少數,至少在我這邊提到的前提而言是比較少的。

在這個前提之下,CPU Vendor 通常會從 Android Driver 支援起,不一定打算支援 Linux ,也不一定有人力能做支援。Android Driver 不一定能跟 Linux 通用,這點是要注意的,即便 Android 是基於 Linux Kernel 的設計,但是還是有不少部分已經差距過於遙遠了。

所以在 CPU Vendor 沒有提供 Linux 支援的情況下,開發板廠商就會面臨限制,畢竟對於開發板廠商而言,通常他們只具備應用開發,與不同元件之間的軟體支援,但是對於 SoC 本身的支援通常要仰賴 CPU Vendor,所以就會遇到很多開發板,上面只有純 AOSP ,而 Linux Image 爛到一種極點的問題。

Open Source?

事實上在 Linux 上支援爛,也不純然是因為 GPL 問題,有非常多方法可以規避 GPL 在 Driver 上的問題。主要還是人力問題,各種 Cost Down 文化,進而導致對 Open Source 又愛又恨,也是現在台灣不少公司所面臨到的難題之一。

對於硬體廠商而言,做支援是賺不了什麼錢的,今天開一顆新的晶片,沒賣出一定數量級,是很可能虧本的。所以不提 Open Source Driver,甚至連 Linux 支援都不一定有,ODM 廠商想要什麼功能,才去開發出什麼功能。永續發展才是真的,沒有利益收入,哪來的支援。

所以對於網路上某些小朋友(對,我用小朋友這詞,因為他們確實年紀都比我小,而且都是剛接觸開源的新人)形容閉源軟體就如邪惡一般,不忍說這已經是對開源的崇拜接近到邪教的程度。當然開源解決了相當多的問題,但是並非萬靈丹,總是會踢到鐵板的。

就我而言,如果說軟體可以完全不靠其他人的貢獻,而做到非常的完美,那我並不需要要求什麼開源,因為我可以不需要自己處理問題,都會有支援幫忙把這些處理完畢。那很明顯的,在商業環境中,就需要極大量的人力與金錢來支持,才有辦法做到。

那就會有不少公司沒有這麼深的口袋可以做到這點,就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更多,所以就會基於 Open Source 軟體,而去開發他們的產品。

但是,就是這個但是,有太多廠商用了 Open Source 卻不照授權方式處理,所以你就會注意到他們用了開源軟體,改了開源軟體但是沒有依授權規定釋出他們修改的內容,這相當令人詬病。不忍說,我會注意到他們修改開源軟體,也是因為遇到 bug ,想尋找問題在哪裡的時候發現居然有太多沒有出現在原始碼的片段。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binary 中有相當大量的 Vendor Name 出現,而沒有看到他們有提出原始碼。

這點就讓我非常的不能接受,我可以接受閉源,畢竟有些還是技術之所在,但是我不能接受在利用社會的貢獻之後,又不依照規則將之回饋給社會。